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——广东新兴萧氏家祠
坐落在广东云浮新兴县城以北7公里的布龙村,据传于汉朝后期开村。千百年来,古庙、古树、古塘、古井、古墟、古宅……默默守候着这片古老的村落,见证着历史兴衰荣辱,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村人的记忆。

布龙村全景
布龙村始祖萧氏从河南迁徙至南雄珠玑巷,到南宋咸淳年间随33姓97户人家南迁,几经辗转来到布龙村。如今,布龙村由萧与陈两个姓氏村民组成,其中以萧氏为多。由于较早受中原优秀文化的影响,这里人才辈出,富商巨贾、举人秀才比比皆是。
布龙村青砖灰瓦大屋,镬耳高耸,屋檐屏风精雕细刻,虽历岁月风雨,但仍掩盖不了其优雅气派。萧、陈两姓村民固守祖业,世代村民或耕织于田园,或谋生于外,故人已逝,古屋渐旧,古墟已失,古树已老,不变的是“勤俭”家风。

古朴典雅的布龙古村落
先人行侠仗义曾闻名全县
“河南世泽,师俭家风”。布龙村萧氏家祠下厅门口的这副对联字字珠玑,既是先辈对家族的训勉,又是文化的一脉相传。

萧氏家祠大门两侧的对联格外醒目
“家训中关键词‘俭’,在悠久历史的潜移默化中,已渗透在萧氏人的血液当中,从以前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农耕生活,到如今或务农或经商或打工的现代生活,萧氏家族在各行各业都秉承家训,勤俭务实。
家祠恒久不变的这副家训,正与河南郡族的相一致。汉朝时期,萧何当了相国之后,在京都(陕西省西安市)繁衍后代,他的后代称为“河南郡族”。

布龙萧氏始祖萧何是汉朝第一任丞相
据推测,布龙村的萧氏始祖是在明朝中后期来到布龙村定居,此时的布龙村仍居住着温、麦、练、甘等姓氏的村民。随着时代变迁人口的迁徙,该村现今只剩萧与陈两族人居住。由于较早受中原优秀文化的影响,这里人才辈出,富商巨贾、举人秀才比比皆是。清朝康熙年间的村人萧朝用行侠仗义的故事至今仍流传于坊间。

布龙村中的百年古巷
萧朝用人称“萧阿掺”,“掺”是当地农村俗语,意作“有本事”。坊间传闻,他力大惊人,据说能托起一条2米长、三四百斤中的杆棚石柱并走几十米远。一般需要四五个人才能抬起的石头,他轻而易举就拿起来了。他武功了得,尤其擅长轻功,步履轻盈,相传从布龙村跑到肇庆市只需3小时。
相传清朝中期约公元1749年,有一天晚上,萧阿掺与几个贫苦人家同道中人,在良洞桥处劫获一批金银珠宝以及十几盆花草,并分成几份,仗义大方的他让同去的弟兄们先选,最后萧阿掺只得到一些不大值钱的珠宝和十几盆花草,后来竟发现花盆内还藏着大量珠宝。他将所得财富接济周边贫困村民,从此“萧阿掺”的名号闻名全县。
远近闻名的布龙镬耳屋——“九座楼”

“九座楼”全景
在布龙村登高处,绵延一片镬耳屋,气势磅礴颇为壮观,仿佛置身于古代时空中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村民所熟知的九座楼,相传在乾隆五年即公元1740年,萧阿掺所建,三排楼每排为三进,共九座,故称“九座楼”。自此,布龙村镬耳屋相继而建。
前屋与后屋之间的走道

宏伟的“九座楼”镬耳墙

气势恢宏的镬耳墙局部
萧氏家族的“核心建筑”——萧氏家祠
布龙萧家“九座楼”以其气势不凡的建筑艺术,以及保留完整的清代镬耳屋建筑群落在新兴县内远近闻名。但要说到布龙村中的辉煌建筑,除了规模宏大的萧家“九座楼”之外,还有一座堪称萧氏家族中的“核心建筑”,它就是萧氏家祠。

萧氏家祠前院及门楼建筑
约公元1795年,萧氏宗祠由萧阿掺的11个孙共同建起,祠堂坐北向南,青砖瓦木结构,一路两进,前带庭院和门楼。前院门楼为硬山顶,镬耳封火山墙,博古脊。门楼内设楼阁,门楼山墙和围墙分别与头门山墙相互连接。
据说,此种风格的门楼建筑在新兴县境内的祠堂当中极为罕见,是县内古建筑当中难得一见的门楼精品。

建筑风格独特的萧氏家祠门楼

萧氏家祠高大的镬耳墙
祠堂头门前廊有木雕龙凤花鸟满屏架梁,两根花岗岩石方檐柱,灯笼式石柱础。两根石檐柱上有金鱼挑头,两次间有木连枋连接山墙。正门两旁带石门夹及石门枕,门额刻写“萧氏家祠”,墙楣人物、树木、花鸟等壁画工细艳丽。

门额处“萧氏家祠”四字刚劲有力

屋檐下的花鸟壁画栩栩如生
祠堂第一进内设一厅两房,厅有屏风。前厅灰塑的两个鳌各居一边,一直守护着村民,这是先祖对后人的美好祝愿,寓意独占鳌头。除此,家祠的地砖铺盖也有所讲究,大门前的地砖呈工字形,前厅地砖则铺成“人”字形,寓意“人丁兴旺”;而正对大门的木雕则成“回”字形,寓意吉祥富贵。然而经过修葺后,如今的前厅“人”字形地砖已不复见。
前厅后有天井及两廊,两廊有木雕花鸟封檐板。后堂面宽三间,中厅作萧氏祖堂,两边为房间,前有檐廊。因其建筑原貌的完整性以及历史价值等重要因素,萧氏家祠现已被列为新兴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祠堂天井及两廊

后堂中厅

萧氏家祠在镬耳屋群中格外醒目
萧阿掺的后人萧逢亨对其武艺有所承继,在清嘉庆年间考取武举人。据村中老人回忆,上世纪六十年代前,萧氏宗祠前厅两边墙上分别悬挂着“武魁”以及“文魁”,不少古建筑门前都有牌匾,如今都已不见踪迹。

图为萧逢亨故居

工艺精美的木雕承托
除了武举人,布龙村也不乏文人。秀才萧子明开创村中教育事业之先河,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,他在自己的书房创办私塾并教授儒家学说,据说当时还吸引周边村民来就读。
布龙村有一个地方叫“龙坪墟”,曾是喧嚣热闹的古墟集市,是古新江土桥渡码头货物通稔村和思开平的必经之路,是清朝中期新兴宁丰都谷米的集散地。据清光绪年间《新兴县志》记载,龙坪墟坐落于宁丰都布龙村内,今已废,现存有地名。
见证此段辉煌历史的还有“榕树仔”,当年的榕树仔现已成参天老树,为村民遮风挡雨,不变的是村民一直将其亲昵地称为“榕树仔”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