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是萧何,留下了“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”的典故,晚年还做出些自毁名节的事。作为汉初三杰之一,萧何一直辅佐着刘邦。刘邦大军在攻克秦朝的都城咸阳后,萧何对金银财宝没有任何兴趣,一心只搜索秦朝的律令、图书、户籍资料等。楚汉战争时,他留守关中,使关中成为汉军的稳固后方,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。刘邦建立西汉后,在论功行赏时,将萧何定为功劳第一。
韩信年轻时,生活孤苦,很被人瞧不起,受过胯下之辱。他先是投奔项羽,但才能无法施展,就改投刘邦。一开始,刘邦也没有重用他,只让他当了一名小军官,一次犯了军法,还差点儿受刑处死。免死后,只让他充当一名管理粮草的小官。
一次偶然的机会,韩信遇上了萧何。萧何与韩信一席长谈之后,对韩信非常钦佩,认为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。但是,正当萧何决定向刘邦推荐韩信的时候,韩信发现刘邦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,就离开军队走了。萧何心急如焚,来不及报告刘邦,跳上战马,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。这就是“萧何月下追韩信”这一历史故事的由来。刘邦原来以为萧何也逃跑了,非常生气。后来得知萧何竟亲自追回韩信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官,骂萧何是小题大做。萧何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,经过好说歹说,刘邦最后还是认可了萧何的推荐,拜韩信为大将军。

韩信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,为刘邦统一天下、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。但是刘邦做了皇帝以后,却对韩信越来越不放心。先是解除了韩信的兵权,由“齐王”改封为“楚王”;不久,又将韩信逮捕;赦免后,只封了个“淮阴侯”。韩信闲住长安,郁郁不得志,便图谋反叛,被人告发到刘邦的妻子吕后那里。吕后想把韩信召来除掉,又怕他不肯就范,就同萧何商议。最后,由萧何设计把韩信骗到宫中,吕后以谋反的罪名将韩信杀了。后人根据这段历史,引出“成也萧何,败也萧何”这一成语来,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。
韩信被杀后,刘邦对萧何更加恩宠,除对萧何加封外,还派了一名都尉率500名兵士来护卫相国。正当大家纷纷向萧相国道贺时,一个名叫召平的门客,却身着白衣白鞋,竟然跑来吊丧。萧何见状大怒,要杀了这个不知好歹的人。原来召平是来劝谏萧何的,以避免高祖的疑心和诛杀。萧何当然是聪明人,经人一点拔,立即醒悟,于是故意做些坏事“自毁其名”,以此逃避危机。
刘邦死后,萧何辅佐惠帝,临终前推举曹参为丞相。那时候汉朝刚刚建立没有多久,人民饱受战乱之苦,迫切需要休养生息,发展经济。萧何顺应民意,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人民生产的积极措施。曹参当丞相的时候,大的社会环境还是这样,曹参因此审时度势,采取“无为而治”的策略,完全遵照萧何制定的措施办,在历史上留下了“萧规曹随"的佳话。
萧姓第二位有意思的人物是萧统。萧统从来没有做过皇帝,却两次被追封为皇帝。
萧统是南朝梁代开国皇帝萧衍的长子。他的弟弟萧纲、萧绎分别是梁代第二、第四位皇帝,他的孙子萧栋是梁代第三位皇帝。他的儿子萧詧建立西梁。萧统本是太子,但没有等到继位就去世了,谥号“昭明”,后世称他为“昭明太子”。他的孙子萧栋和儿子萧詧先后追尊他为昭明皇帝。
萧统是历史上少有的德才兼备的皇室成员,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他十二岁时,去观看审判犯人,他仔细研究案卷之后,说:“这人的过错情有可原,我来判决可以吗?” 刑官答应了,极富同情心的他就作了从轻的判决。十六岁时,母亲病重,性情纯孝仁厚的他从太子的东宫搬到母亲的住处,朝夕侍候,衣不解带。母亲去世后,他悲切欲绝,不进饮食。他父亲几次下旨劝逼,才勉强进食,但却只肯吃水果、蔬食,不再吃肉。梁代有一段时间京城粮价大涨,萧统就命令东宫的人员减衣缩食,每逢雨雪天寒,就派人把省下来的衣食拿去救济难民。他在主管军队服装事务时,每年都要多做三千件衣服,冬天分发给贫民。
行行重行行,与君生别离。相去万余里,各在天一涯。道路阻且长,会面安可知?胡马依北风,越乌巢南枝。相去日己远,衣带日己缓。浮云蔽白日,游子不顾反。思君令人老,岁月忽已晚。弃捐勿复道,努力加餐饭。
这是《昭明文选》所选录的一首古诗。萧统在人世间只度过了短短30年的岁月,却留下了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汉族诗文总集《昭明文选》。自从有了《昭明文选》,我国自先秦以来文史不分的现象有了明确的分界。
萧姓第三位有意思的人物,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开国皇帝萧衍。萧衍最有意思的事是他的节俭和出家。作为皇帝,他极不讲究吃穿,一个帽子要戴三年,一床被子要盖两年;衣服可以是洗过好几次的,吃饭也是蔬菜和豆类,而且每天只吃一顿饭,太忙的时候,就喝点粥充饥。而他出家入寺做和尚就更离谱,第一次出家三天,然后大赦天下,改年号大通。第二次出家十二天,由群臣捐钱一亿,将他赎回还俗。第三次出家,群臣用两亿钱才将他赎回。第四次出家,在寺院住了三十七天,朝廷出资一亿钱赎回。
我们今天看到的和尚吃素就是从萧衍这里开始的。他从《大般涅槃经》中找到理论根据,下令僧人必须吃素。从此,汉传佛教形成吃素的传统,直到今天依然吃素。萧衍自己不近女色,不吃荤,他还要求全国效仿。萧衍算得上是历史上最节俭的皇帝了,另外还在佛教、文学、书法、音乐等方面有所作为。但他晚年信佛耽误了朝廷政事,以至于发生了侯景之乱,最后竟然被活活饿死。
萧姓第四位有意思的人物是唐朝初期的宰相萧瑀。萧瑀是南北朝梁明帝萧岿的儿子,西梁灭亡后,随姐姐萧皇后进入长安,为李渊重用。萧瑀虽然不贪财好利,但处事严厉刻板;虽然刚直不阿,但却不肯容人之短,不善处理人际关系,三番四次跟皇帝对着干。他在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六次担任宰相,又因故六次被罢免,气得李世民将他削爵贬出京城。即使是这样,萧瑀也从不“改过自新”。好在唐太宗最后还是认可了他,甚至称赞他:“疾风知劲草,板荡识诚臣。”
萧瑀作为一个亡国皇家的后裔,始终处于初唐时期的权力中心。他的孙子、曾孙、玄孙辈以及侄子一族共有8人当过宰相,与唐朝兴旺发达相始终,为历史少见。
萧姓的来源也有意思。西周初期,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后,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在商朝的旧都商丘,建立宋国。微子启的后代大心在宋闵公时出任萧邑大夫,因平定南宫长万叛乱,扶助宋桓公继位有功,被封于今天安徽省萧县一带,并升萧邑为附庸国,大心为萧国开国君主。后来萧为楚所灭,大心子孙复国未成,便以国为氏,称萧姓至今。萧姓因此尊奉大心为得姓始祖。由于《第二次汉字简化字表(草案)》将“萧”简化成“肖”,但没有注明“姓氏不在简化之列”,因此大量的萧氏族人被改姓为“肖”,当代萧姓由此出现萧、肖并列使用的情况。

兰陵美酒郁金香,玉碗盛来琥珀光。
但使主人能醉客,不知何处是他乡。
唐代大诗人李白《客中行》赞颂的“兰陵美酒”就是萧氏家酿。一代名儒萧望之在西汉时担任任大鸿胪、太傅等官,辅佐朝政。他是大学问家,是汉代《鲁论语》的知名传人,但一身傲气放荡不羁,不善于心计谋划,遭宦官诬告下狱,愤而自杀。萧望之被后世萧氏奉为圣祖,敬称萧王爷,还被今天福建、台湾的船夫和码头工人奉为守护神,同时也是台北淡水祖师庙的配祀神。
萧望之的子孙世居兰陵,至西晋末年数百年都是山东世家大族。其中南渡定居于南兰陵的萧氏一族在南朝建立了齐、梁两个王朝,显赫无比。今天的山东省兰陵县建立的萧氏文化园由萧氏大宗祠、萧望之墓园、萧望之纪念广场、太傅园牌坊、钟鼓楼、萧何影视基地等多部分组成。每年来到兰陵祭祖的海内外萧氏族人为数众多,萧望之墓园因此成为萧氏宗亲祭奠先祖之地,也是传承萧氏文化的重要场所。
萧何、萧望之的后代萧道成文武兼备,是南北朝时期南齐开国皇帝。萧道成在政治上有所成就,在文学上也有相当的造诣。博学多才的他擅长草隶书,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。有意思的是,他还是一个围棋爱好者,曾写下了《齐高棋图》二卷,是首位亲自著作围棋书的皇帝。
萧姓在历史上出现过一位像武则天似的女性,但她却并没有做皇帝。她叫萧绰。萧绰本不姓萧,姓拔里氏,被契丹的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赐姓萧。萧绰小字燕燕,从小就聪明伶俐。萧绰几个姐妹一起扫地,其他姐妹都草草收场,只有她仔细地打扫,将地面打扫的干干净净。父亲萧思温很高兴的说,我这个女儿将来肯定有一番成就。萧绰的父亲由于拥立辽景宗有功,被封为北院枢密使、北府宰相、尚书令、魏王,并且征召萧绰入宫。由于萧思温位高权重,萧绰刚进宫就被封为贵妃,两个月后就被封为皇后。虽然父亲第二年就被刺杀,但突如其来的灾难并没有让萧绰倒下,反而让萧绰迅速成熟起来,协助体弱多病的辽景宗处理朝政。在萧绰的治理下,辽国日渐强盛,经济进入正轨。辽景宗逝世后,留下了萧绰和年仅12岁的太子耶律隆绪孤儿寡母守着整个国家。萧绰的最大功绩就是两败宋军,第一是打败了宋太宗,收复幽云十六州,还俘虏了当时让辽军闻风丧胆的杨家将杨业,第二次则是与宋真宗签订了澶渊之盟,为辽国争取了宋朝每年都要交纳的大批钱财,也为两国开启了长达百年的和平,辽朝进入了最为鼎盛的辉煌时期。
按照萧绰的能力,她完全可以效仿武则天,但是她还是将权力还给了耶律隆绪。由于《杨家将》故事的深入人心,“萧太后”三个字,几乎成了萧绰的专用名词。在民间传说中,她是“杨家将”的死敌,满门忠烈尽数折于她手,形象被无限丑化。
萧姓还有一些人物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。
萧古岩的名字可能太多人不熟悉,但他另一个身份虚云禅师,却是近代“一身而系五宗法脉”的禅宗泰斗。他十九岁出家,一百一十九岁圆寂,坚持苦行长达一百年,历坐15个道场,重兴6大祖庭,一身兼承禅门5宗,发起成立中国佛教协会,为后世禅宗复兴而培养储备了大量的护法居士和弘法高僧。
萧友梅的名字在音乐史上如雷贯耳,他是中国第一所正规的专业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(今上海音乐学院)的创始人之一,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现代早期音乐人才,如冼星海、贺绿汀、江定仙、李焕之等。他编撰了大量的音乐教材,创作了众多的音乐作品,被誉为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开基创业的一代宗师。
萧姓其他名人还有南北朝齐著名文学家、政治家萧子良,组织文士组成“竟陵七友”;南北朝著名书法家萧思话,留下“羊真孔草,萧行范篆”的佳话;隋朝著名学者萧该,开创了我国文选学;隋末的萧铣拥有精兵40万,在湖南岳阳称帝,国号为梁;唐朝的萧颖士不仅以书法、诗歌闻名,还是著名的散文家;南宋名臣萧燧,拒绝与秦桧同流合污,他的高祖父萧固、父亲萧增、儿子萧逵都是名重一时的名士;南宋著名画家萧照的《中兴瑞应图》人物数量与《清明上河图》相近,为稀世珍品;南宋著名诗人萧澥、萧立之兄弟,积极参与抗元战争;辽代著名史学家、翻译家萧韩家奴,编撰有辽朝各帝王的《实录》,将《贞观政要》、《五代史》翻译为契丹文;元代著名戏曲作家萧德祥,留下了《四春园》、《小孙屠》、《杀狗劝夫》等剧本;明末清初著名画家萧云从,开创了姑孰画派;清代知名孝子萧启,带着母亲躲避战乱,不慎掉落虎穴,用自己的身体保护母亲;清朝金田起义领导人之一萧朝贵,官封西王,是太平天国排位第三的领袖。
为科学家祖冲之立传,并详细记录他创造指南车、千里船、水碓磨的过程和机械特点的,是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的孙子萧子显所著的《南齐书》。中国历史上关于五行学说最为权威的读本是隋代萧吉的《五行大义》。龙文是古代一种千里马的名称,它只要看见鞭子的影子就会奔跑驰骋。明代萧良有编撰的《龙文鞭影》的寓意是,看了这本书,青少年就有可能成为“千里马”。明末清初萧云从创作的共43幅的《太平山水图画》,达到诗书画三者统一和谐的境界,是清初版画巅峰之作。
吹箫引凤是一个古老的传统民间传说故事。相传有一天夜里,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在“凤楼”上吹笙,远远的好似有和声传来,余音美妙,如游丝不断。弄玉因此茶饭不思。秦穆公知道后,派人找来了这个和声少年——萧史,弄玉的病不治而愈。从此,弄玉天天在凤楼和少年合奏笙箫,伉俪应和。这一夜,两人正在皎洁的月光下合奏,忽然有一龙一凤应声飞来,于是萧史乘赤龙,弄玉乘紫凤,双双翔云而去。吹萧引凤从成为一个美好的传说,表达了对美满婚姻的期盼。 |